马俊仁藏獒热经济崩盘和币圈崩盘真像

马俊仁藏獒热经济崩盘和币圈崩盘真像

他被誉为是东方神犬,在他的故事里暴富的野心、盲目的欲望一应俱全。

1985年河南巩义一位叫做王占奎的师傅,在当地开了几家养狗场。有一天有几位来自于福建的商人远道而来,拿着几张照片就问他:“师傅,您这有这种狗吗?”

养狗专家王占奎一下子就愣住了,自己居然没有见过这种狗。福建商人把照片放回了口袋里说,看来这种藏獒真的是很稀有,难怪在台湾地区要卖25万一只,我们还是去西藏找。

听到这里王占奎坐不住了,当时内地的普通人一年才1000块。普通人想要赚25万,那得赚250年啊!

嗅到商机的他立刻出发前往藏区,在一个偏僻的村落里,他见到了藏獒。也不知道是因为他爱狗还是爱钱,反正那一刻他兴奋的高高的跳起。

当时的西藏藏民非常淳朴,根本不卖狗,为什么?

因为他们觉得用卖狗的钱是缺德的事,为了买狗王占奎只好四处打听,找到了一个以物易物的方法。用收音机、电灯泡等物件,花了45天跟牧民们换来了23只藏獒,它留下了5只自己来养,其他的全部通过福建商人卖到了台湾地区,靠着这笔买卖王占奎成了万元户。

他的故事也是越传越广,媒体们开始争相报道,王占奎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主,他把自己从只是想赚钱而去西藏买狗的狗商人,包装成了抢救保护藏獒的第一人。

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是越说越离谱,什么藏獒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,什么藏獒一生只认一个主,什么一只藏獒打三只虎等等,在这种夸张的故事开始涌现之后,藏獒的售价逐渐走高。

1999年上海市区平均房价才2500,北京天通苑才1000多,这一年,一条成年藏獒最高卖到了20万。

2003年中国藏獒俱乐部成立,领头人是马俊人。

马俊人搞商业营销也是有一套,他做了两件事:

第一,强调藏獒中国独有堪比熊猫。

第二,强调血统,强调纯粹。

凡是听到别人谈论藏獒,提到一个狗字,他就会立刻暴跳如雷大吼大叫。我们培育的不是狗,是藏獒!说完会再加一句,全国纯种藏獒不到100,只有一半都在我们手里。

强调特殊、强调稀缺、强调独有,嘿这是啥?

马俊仁妥妥的是在用自己的名气炒高藏獒的价格,之后藏獒价格一飞冲天,2009年拍出了3000万的天价。

在利益面前,人比狗更没人性。

05年开始,越来越多的藏獒养殖场被曝光,说为了追求成年之后,藏獒外形高大威猛,卖个好价钱,他们会给有成长潜力的藏獒幼直接上漏斗往嘴里灌奶渣。

这样做成年之后体重能够飙升到200斤,甚至是给藏獒的腿脸上打硅胶、做手术、做整容、喂安眠药,整天吃了睡睡了吃方便长膘。

马俊仁藏獒热经济崩盘和币圈崩盘真像

发现没?养藏獒的圈子其实是整形包装网红脸的鼻祖。

这个时候谁在买这些藏獒呢?

只有两类人:

第一类,最早富裕的老板们、企业家们。

第二类,要去巴结这些老板们的那些人。

第一类人要彰显身份,第二类人要送礼巴结,所以你看藏獒其实毫无实际用途,只有抬身价和送礼物的社交功能。

但是老板数量有限,送得起礼物的人也不会无限多,而养殖场养藏獒流水线一样越来越多,供需关系失衡,价格开始断崖式下跌。

2013年市场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藏獒,以前百万千万的狗,现在几千块能买到。

藏獒附带的尊贵光环没了,那就连最后一点点抬身价和送礼的社交功能也没了。

2015年一条藏獒居然成为火锅食材的新闻,宣告神话彻底完结,曾经昂贵的中华名犬竟然沦为了牛肉卷、娃娃菜一样的命运,还有更多的丧偶被迫成了流浪狗。

2017年只有17万人口的青海果洛州居然有14000只流浪藏獒。

马俊仁藏獒热经济崩盘和币圈崩盘真像

记者拍下了这样的一幕,有一位村民站在台上用手里的铁锹敲了敲声响,台下数百只流浪藏獒四面蜂拥而来,争先恐后地涌向了场内装着食物的7条食槽。

几分钟之后,食槽里被吃得空空荡荡,再也没有食物流出,藏獒们就直勾勾的望着喂食的村民,好半天时间没有一只藏獒愿意离去。

曾经喊着抢救保护藏獒的王占魁们,藏獒俱乐部的主席马俊仁已经赚的是盆满钵满,悄然离场,留下的只有那些目瞪口呆的接盘者。

藏獒的神话虽然早已破灭,但是只要人们对于暴富两个字充满渴望换上,另外一层外衣的相似故事必定是屡见不鲜。

讲故事、谈稀缺、谈价格、捏人性。

我怎么就觉得在球鞋还有各种币的身上都能够看到惊人的相似,毕竟在阳光之下,没有什么新鲜事。

赚钱无非就是从一个盘子到另一个盘子,在盘子中的人还没有醒过来之前,捐款去建新盘。

640

原创文章,作者:表哥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ainanmao.com/1611.html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